预防“手足口病”,携手呵护孩子的健康
作者:秀涓幼儿园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15 14:39:08
  

近日气温昼夜温差大,不少季节性幼儿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。其中手足口病就是一种发病急、传播快的传染病!

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关于手足口病的知识,让宝爸宝妈可以从容应对宝宝手足口病的问题。

手足口病家长须知

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
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,可引起发热和手足、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、溃疡,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。

二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

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儿和儿童,在夏季、秋季较为多见。

三、手足口病的主要表现

          主要表现为发热,手、足和臀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,口腔可出现溃疡。

1.得了手足口病,最典型表现是发热、口腔粘膜溃疡和特征性部位(手掌、足底和臀部)皮肤疱疹。

2.患儿首先出现的症状多为低热,常伴有食欲减退,全身不适,咽喉痛,发热1~2天后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和皮疹,溃疡表现的过程为一开始是红斑,随后出水疱并进展为溃疡,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;皮疹的过程为一开始斑丘疹,随后转为疱疹,皮疹不痒。有的患儿也可只表现为皮疹或口腔溃疡,不发热。

这里不得不提和手足口病比较相似的的疾病——疱疹性咽峡炎,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是传染性疾病,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。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,具有一定相关性,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,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。

四、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

1.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;

2.与感染者的近距离接触可以通过他们咳嗽、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;

3.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、牙具、玩具、餐具等生活用品可引起感染。

五、如何预防与护理

1.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

2.接种疫苗:手足口病疫苗适用于6个月-5岁的宝宝,接种于上臂三角肌,共需要打两针,间隔时间为1个月

3.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可以减少感染机会。尤其是小孩子,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不要舔手、咬手指。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、洗脸、换衣服。饭前便后,用肥皂流动水洗手;

4.在疾病流行时,请大家尽量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地方,以减少感染机会;

5.要经常开窗通风,彻底换气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。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,不要挑食偏食,多吃蔬菜水果。勤洗手,多运动多户外活动晒太阳。

9.经常对日用品、玩具等清洗消毒.

六、如果宝宝患手足口病

        1. 注意隔离。

1幼儿伴有发烧,口腔、手掌等部位出现疱疹,疑似手足口病症状,向医院预检台说明,根据医生建议从手足口病通道就医;

2确诊为手足口病例,须立即报幼儿所在班级的班主任,以便学校第一时间启动传染病防控措施,防止病情蔓延。

3)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:减少不必要的外出,最好是在体温正常、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,一般来说,共隔离2周时间,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,传染性是最强的;

4)多通风: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;

5)家长也需警惕: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,家长也尽量少串门,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的传播媒介。

2. 观察病情。

       (1)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:注意有无新的体征出现,或原有症状、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,重点留意有没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危重信号出没;

应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、有无肢体抖动、易惊、皮肤温度以及呼吸、心率、血压等,一旦出现危重信号,需及时就诊或复诊。

       (2) 注意观察呼吸:主要观察患儿有没有呼吸困难和/或呼吸频率加快的情况,5 岁以上儿童 > 30 /分钟;1 岁 ~ 5 岁 > 40 /分钟;2 月龄 ~ 12 月龄 > 50 /分钟;新生儿 ~ 2 月龄 > 60 /分钟;

如果有持续或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和/或呼吸频率加快,那么肺炎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,需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了。

       (3)定期监测体温: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,如体温超过 38.5℃,每 1 2 小时测一次体温,并要注意有无寒战、惊跳、烦躁不安、胡言乱语、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,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。

      3. 注意护理。

     (1)宜清淡、可口、易消化饮食为主: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、半流质食物,如面汤、稀饭、米糊、母乳等,避免过咸、过酸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
     (2)在发病的一周内,休息很重要: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;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,每次餐后宜用温凉开水漱口或直接饮用适量的温凉开水。

     (3)注意勤洗手:尤其是在饭前便后,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,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,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。

 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