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防为先,健康“童”行——秀涓幼儿园开展预防“甲流、支原体肺炎”小贴士
作者:秀涓幼儿园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0-31 10:02:22
  

       秋冬交际,温差较大,忽冷忽热。幼儿身体抵抗力较弱,易患风寒和各类传染性疾病。这里有一份“甲流、支原体肺炎”防护小常识,让我们一起了解甲流、支原体肺炎的相关知识。共同携手为幼儿筑起一道安全防线,让孩子开心健康地度过每一天。

甲流,支原体肺炎是什么?

甲流

 

       “甲流”是甲型流感的简称,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流感病毒按其核心蛋白可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种类型。在人群中呈季节性流行的流感病毒是甲型(甲型H1N1亚型和甲型H3N2亚型)和乙型(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)流感病毒。

传播途径

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,其次是通过病毒污染的食具、毛巾等间接传播,密切接触也是传播流感的途径之一。

主要症状

1.发热、咳嗽、喉痛、身体疼痛、头痛发热和疲劳等。

2.出现腹泻或呕吐、肌肉痛、眼睛发红。

3.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,来势凶猛,突然高热,体温超过39℃,甚至继发严重肺炎。

甲型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

 

甲型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之处在于:普通感冒不会流行,没有传染性,是普通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,主要由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为主,起病急,早期症状有咽干、喷嚏、鼻塞、流涕等,一周内可痊愈,病情较轻。而甲型流感由甲型病毒引起,传染性强,症状为发热、畏寒、全身不适等,发热会持续3-5天,轻者3日内痊愈,重者要两周,甚至一个月。

 

儿童支原体肺炎

 

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,直径为2~5微米,是原核致病微生物,缺乏细胞壁,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(如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)固有耐药。

潜伏期

        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在1-3周左右,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,均有传染性。

传播途径

主要传染源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,主要经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。

易感人群

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,儿童是高风险人群尤其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,今年发病有低龄化趋势。

高发季节

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散发,秋冬季常出现发病高峰。

 

儿童支原体感染与甲流感染的危害

 

上呼吸道感染:儿童支原体感染可以导致喉咙痛、咳嗽、流感症状和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。

结膜炎:这种感染也可以引起结膜炎,导致眼睛发红、疼痛和分泌物增多。

中耳炎:有时候,儿童支原体感染也可以引发中耳炎,导致耳朵疼痛和听力问题。

慢性疾病:在一些情况下,支原体感染可能会变成慢性感染,持续数周甚至数月,对儿童的健康造成持续的不适。

 

 

如何预防?

 

       1.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,有利于减少细菌,降低疾病发生的几率。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当温度在8-18℃时,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40%-60%之间,人体感觉舒适健康。

       2.经常开窗通风换气,保证室内空气新鲜。一般在上午9点一11点,下午2点一4点,城市中的污染较少,开窗效果较好。

       3.帮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,勤洗手,经常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,或使用杀菌的免洗洗手液。勤晒被褥和换洗衣物。

       4.外出尽量佩戴口罩,尽量避免带孩子去拥挤的、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,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。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。在空气新鲜,阳光充足的户外奔跑跳跃,既有利于孩子们锻炼身体,提高身体综合素质,也有利于心情舒畅。

       5.为提高孩子的免疫力,为孩子们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,保证睡眠充足。饮食应做到营养均衡,选择多样化的食物,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。督促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,不挑食不偏食;少吃油炸食品;减少零食和冷饮的摄入。让孩子多喝白开水。白开水不仅能够补充孩子体内缺少的水分,还能够增强孩子的新陈代谢能力,有利于将体内的有毒物质排出,降低生病的概率。

       6.孩子的衣着应宽松轻便、方便穿脱,请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加减衣服。既要遵循“春捂秋冻”,又要适应孩子代谢快、易出汗的特点。做到不急于减衣脱衣,也不过于保暖。可以通过接触手脚不凉,颈后温热不出汗来判断。

在这传染病高发的季节,让我们共同携手做好各项防控工作,做到早发现、早隔离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相信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配合下,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!

 

分享到: